《吉林省新型城鎮化“一融雙新”建設PPP模式研究》
成果簡介
PPP模式是市場配置資源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有效載體,把PPP模式引入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有益嘗試,由吉林財經大學董蕾主持的省社科基金項目《吉林省新型城鎮化“一融雙新”建設PPP模式研究》,抓住這一熱點問題,就推廣完善PPP模式探索了可行路徑。
項目成果提出,推廣PPP模式,應注重抓好六個關鍵環節:
一是法制建設先行。PPP模式的確立和推廣應當納入法制化軌道,一方面規范融資立法工作,明確PPP模式相關各方應享有的合法權益和應盡義務,實現利益各方關系的平衡,另一方面以法律形式減少資金浪費、避免重復投資,防止給公共利益帶來損害,使PPP推廣應用更加穩妥。PPP模式法制建設應在總體目標、工作思路、政策措施和反饋評價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創造有利于PPP模式推廣的法治環境和體制機制。
二是突出績效監管??稍O立PPP管理中心。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界定管理權限和管理范圍,并且按照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制度,從行為主體、投資范圍、操作規程等方面加以規范,在財政部門的監督指導下履行PPP監管職責。PPP監管機構有效監督私營部門在項目運營過程中的投資額度、建設進度、運營方式和退出機制,避免出現因投資金額不足帶來的公共服務質量下降等問題。
三是加強評估咨詢。PPP模式應建立全面評估咨詢機制,參與PPP項目的政府部門與私營企業應加強調研論證,從項目建設的可行性、招投標方案的全面性、投資主體的可靠性、建設與運營技術及標準的科學性、運營維護成本與收益的周期性、周邊公共設施的相關性等方面對項目進行全方位分析評價估測。為了避免PPP項目投資決策受當前局部利益影響,或受政府部門短期政策影響,私營企業可以通過事前咨詢探討PPP項目的可行性。事前咨詢部門可以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吸納管理、經濟、法律、工程技術等領域人才,組成咨詢專家庫,并通過建立咨詢委員會或咨詢專家庫的方式形成固定的決策咨詢模式,不斷擴展咨詢廣度和深度。
四是強化風險管控。PPP模式風險具有長期性、隱形性和不確定性,PPP項目應建立風險指標評價體系,測算PPP項目償還規模的峰值和谷值,完善PPP工作規程、風險預警、應急處置機制。地方政府應將PPP項目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的政府性債務,對PPP融資規模、特許經營年限、預期收益、回收資產現值等備案,建立PPP風險準備金制度。另外可以考慮引入履約信用擔保制度,即由PPP項目合同的第三方如商業銀行、信托或保險公司等,承諾對投資合同金額的部分或全部的償付風險提供擔保,從而督促PPP項目合同方加強履約管理。
五是金融支持。PPP項目除了需要政府投資、私營部門投資外,還需要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提供融資服務。由政府或專門項目信貸銀行、擔?;鸹蚱渌鹑跈C構共同參與服務。這種多層次的金融架構能維持社會融資總量保持較為適度的增長,對資金融通體系的正常運行能起到積極的補充作用,有效遏制融資成本攀升,疏通社會資金投資PPP項目渠道,同時金融機構流動性也能得到較好保持。通過提供多種形式的創新金融產品,發揮資金引導作用,優化融資結構。
六是完善問責制。必須建立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的追究機制,在項目推進的各環節加強跟蹤監督,并形成及時有效的糾錯、糾偏機制,充分遵循市場規律,嚴格控制概算和造價調整。同時建立PPP項目竣工交付評價標準,健全PPP項目的驗收程序。(向 牧)